首页

西财会计观点

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 - 西财会计观点 - 正文

赵珂意 等:ESG衡量与评级

来源: 日期:2025-06-17作者: 浏览量:

一、背景

近年来,随着ESG话题迅速升温,社会各界——包括投资者、监管机构、员工、媒体与消费者等——对企业的外部性影响日益关注。面对快速增长的ESG信息需求,市面上已有超过百家提供ESG评级、排名或指数的服务商(Douglas等,2017)。然而,这些评级产品在数据来源、方法和质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。我们深入分析了ESG公开数据的种类,第三方评级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,并对这些局限性进行探讨。我们最后列出尚待研究的重要议题,旨在为学术界与业界提供前瞻性的研究方向。

二、ESG公开数据种类

(一)公司披露

根据监管强度的不同,我们将ESG披露分为三类:强制披露强制但带有管理层判断的披露,以及自愿披露

强制披露由政府监管和执行,内容标准化,涵盖公众关注的非财务事项,如工伤和污染,披露可能细化至工厂层级。由于不同监管机构制定的标准和呈现方式不同,这些数据整合难度大。

自愿披露不受监管,内容和格式由企业自行决定,常见形式包括独立ESG报告、年度报告中的ESG板块、企业官网及社交媒体等。这些披露通常缺乏外部认证,质量可能参差不齐。

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是“强制但带有管理层判断的披露”,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(FASB)要求上市公司披露“具有财务重要性”的信息。披露内容由管理层判断决定,因此比自愿披露更规范,但仍有主观性,且信息散见于各类财报文件中,整理难度较高。

(二)外部信息来源

ESG相关信息不仅来源于企业自身,还分散地出现在许多非企业渠道中:如政府机构披露的处罚信息、媒体发布的新闻调查数据、来自举报人(如Hemanth Kappanna 揭发大众汽车排放造假案;Ewing, 2019)以及环保主义者(如Erin Brockovich 指控PSEG造成地下水污染;Dorian et al., 2021)的信息。这些外部信息的获取具有偶发性和不可预测性:一些企业因规模大或具有争议性而更容易受到外部关注,某些热门议题也更容易引发媒体关注。近年来,一些数据库致力于整合此类信息,例如Violation Tracker斯坦福法学院证券集体诉讼数据库RavenPack等。

三、ESG评级的方法与局限性

(一)ESG评级方法介绍

评级机构通常收集与企业ESG相关的信息,对多个维度打分,并汇总为一个整体评价。在评级过程中,评级机构需决定关注哪些话题、获取信息的来源、评分的方式(比如采用绝对分数或者相对分数)、评分形式(如二元变量、分级变量或连续分数)、如何划定可比群体、各维度如何加权,以及评级过程是否与企业进行沟通。每家机构的理念和模型各不相同,因此最终的评级产品呈现了较大的结果差异。

(二)ESG评级产品的可信度

1)评级分歧

目前学者发现ESG评级结果存在较大分歧。比如,Chatterji et al.(2016)通过对主流评级机构进行分析,发现评级之间的相关性范围为-0.12到0.67,部分评级结果甚至相互矛盾。Berg et al.(2022)指出,分歧主要源于衡量内容(比如有些评级考虑企业游说政府的行为,而有些不考虑)和衡量方式(比如有些评级采用员工离职率作为员工指标,而有些采用员工诉讼数量作为员工指标)的差异。此外,企业披露越多,评级分歧反而越大(Christensen et al.,2021),说明评级结果与信息解读方式密切相关。

2)评级偏差

一些评级存在系统性的企业规模与地域偏差。比如,Doyle(2018)发现大型企业通常获得更高评级,部分原因是其具备更强的信息披露能力。即使存在ESG负面事件,大型企业仍可能通过其他指标“抵消”失分。此外,监管严格的国家(如欧洲)的企业评分普遍高于其他地区。这反映出ESG评级对“披露质量”的依赖,易引发规模与地域偏差。

3)评级过度简化

企业常跨多个行业经营,而单一的行业分类可能掩盖公司特有风险。采用单一衡量标准与权重忽视了企业经营的复杂性,可能导致结果不具有可比性(Doyle,2018)。

4)评级不透明化

很多评级方法复杂且不公开,使用户难以判断该评级是否适用于自己的需求。比如,Refinitiv等机构未披露如何进行行业分类,使得不同评级间的得分难以相比较。这种做法虽然提升了其评分的专有性,但降低了跨评级的可比性。

四、ESG衡量难点

ESG评级所出现的潜在问题,部分是由于ESG衡量本身所带有的许多核心挑战带来的。下面我们将列举一些ESG评级过程中需要克服的问题和需要权衡利弊的场景

1)实证代理变量不等于真实绩效

首先,ESG评级试图通过可观察指标代表不可观察的真实ESG绩效,但这些代理变量无法完美还原概念本身(Bouten et al.,2017),这构成了本质性挑战。

2)“伞形概念”难以量化

ESG作为一个伞形概念(Umbrella Construct),涵盖环境、社会和治理多个维度,模糊性强、边界不清,导致测量难度高(Bouten et al.,2017;Gond和Crane,2010)。

3)忽视目标难度差异

评级体系往往未区分ESG目标的难易程度。例如,完成3个简单目标的企业与完成3个复杂目标的企业可能获得相同分数,这掩盖了实际努力差异(Gjølberg,2009)。

4)过程与结果指标混用

许多评级混合使用过程导向指标(如设立相关制度、建设环境管理系统等)和实际成效指标(比如污染物排放量,员工性别比例等)(Grewal和Serafeim,2020)。评级过程中这些指标的混用可能导致企业真实的ESG绩效被掩盖。

5)刚性与柔性标准混用

全球报告倡议组织(GRI)等机构允许无ESG真实绩效记录的企业加入,而世界可持续发展商业理事会(WBCSD)等组织要求有绩效的记录才能加入。柔性指标(如是否具备某些节能减排的政策)的可比性差,刚性指标(如碳排放量)则更具可靠性(Gjølberg,2009)。

6)信息披露不等于实际表现

ESG表现的衡量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披露的信息。然而,企业出于应对来自媒体或者投资者的压力的动机,可能会进行选择性披露,这样的透明度提高并不意味着ESG绩效有所改进。同时,大公司更有资源披露信息,新兴企业则可能因资源约束而披露不足(Doyle,2018)。

7)“重要性”标准不统一

ESG绩效衡量一般要考虑对企业具有 “重要性”的内容。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(SASB)采用投资者视角,仅关注对企业财务有影响的议题;全球报告倡议组织(GRI)则强调多利益相关方的视角,如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。不同标准影响了ESG衡量内容与结果,也反映了不同价值立场。

五、未来研究方向

1)多元化企业应如何在多行业中应用SASB行业标准进行披露?

2)企业应如何在GRI、SASB等ESG披露标准之间做出选择?

3)哪些利益相关者的“重要性”议题应优先考虑?如果针对不同信息使用者定制评级,怎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?

4)如何区分ESG信息披露质量与实际绩效?

5)ESG活动应如何按类型(过程导向/结果导向、刚性指标/柔性指标)进行赋权?

6)怎么评估企业的过程导向举措(战略,制度等)是否能转化为可衡量的结果?

7)在评级高度分歧的状况下,是否某些评级比其他评级更准确?评级的分歧是否传递信息还是仅仅是噪音?

8)评级机构与企业进行的沟通,是降低信息不对称、提高准确度还是会加剧评级的偏差?


赵珂意,永利yl23411集团官网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,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研究员。毕业于美国罗格斯大学,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社会责任和文本分析。主持中央高校“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资助项目”。其论文曾在美国会计年会(AAA),夏威夷会计研究会议(HARC),新丝路会计论坛等国内外知名会议进行展示。研究成果发表于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, ESG Investing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或书籍。担任美国会计学会年会,Accounting Horizons,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, Journal of Accounting, Auditing and Finance, Journal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Accounting等期刊及会议的匿名审稿人。获得“院级优秀青年班主任”,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等荣誉称号。



点击获取完整图书章节:

Huang Albrecht, Disen, Anantharaman, Divya and Zhao, Keyi. "3 A Review of ESG Measurements and Ratings". ESG Investing: Current Theory and Practice, edited by John Hill, Berlin, Boston: De Gruyter, 2025, pp. 49-80. https://doi.org/10.1515/9783111178608-006